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解析 成语解析
谐音歇后语的定义-谐音歇后语的方法有哪些
tamoadmin 2024-10-18 人已围观
简介有谐音字的歇后语100条如下:1、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牛角上抹油——又奸(尖)又猾(滑),飞机上挂水壶——高水平(瓶),飞机上吹喇叭——空想(响),木头人投河——不成(沉),孔明练琴——老生常谈(弹),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2、张飞妈妈姓吴——无(吴)事(氏)生非(飞),打破砂锅——问(璺)到底,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老虎拉车——谁敢做(坐),草把做
有谐音字的歇后语100条如下:
1、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牛角上抹油——又奸(尖)又猾(滑),飞机上挂水壶——高水平(瓶),飞机上吹喇叭——空想(响),木头人投河——不成(沉),孔明练琴——老生常谈(弹),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2、张飞妈妈姓吴——无(吴)事(氏)生非(飞),打破砂锅——问(璺)到底,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老虎拉车——谁敢做(坐),草把做灯——粗心(芯),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出太阳下暴雨——假情(晴)。
3、猪鼻子里插葱——装相(象),窗户边吹喇叭——名(鸣)声在外,修鞋不用锥子——真(针)行,四两棉花——谈(弹)不得,八十岁的老奶奶打哈欠——一望无涯(牙),和尚的脑袋——没法(发),腊月里的萝卜——动(冻)了心,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4、山西的胡桃 -- 瞒人(满仁)、山沟里敲鼓 -- 回想(响)、千年的枯庙 -- 没声(僧)、门神里卷灶神 -- 话(画)里有话(画)、门神老爷吃甘蔗 -- 指教(纸嚼)、马背上打掌子 -- 离题(蹄)太远、弓起腰杆淋大雨 -- 背时(湿)、小豆做干饭 -- 总闷(焖)着、小和尚头上拍苍蝇 -- 正大(打)光明
要十个有谐音的歇后语
1、谐音与幽默文化
中国很多幽默是靠谐音来实现的。即使日常的幽默和玩笑,很多也是靠谐音来支撑。最惯常的歇后语,也完全靠谐音。比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2、谐音与广告文化
大量的广告通过谐音取得好的效果。比如,斯达舒被演绎为四大叔,增强人们的记忆效果。
谐音故事
从前有个老翁大排行老九,儿媳尊敬公公,自嫁到他家以来从不说“九”字。人们不信,想试探一下,召集了九个人骑九匹马,请她公公去喝酒,并且下酒的菜是炒韭菜。
公公特意安排儿媳到大门上去接待这九个人。儿媳回来禀报说:“人三三,马四五,圆叶葱,扁叶蒜,请老爹爹去赴宴。”就是不说“九”和“九”的谐音。
求一些谐音歇后语,和一些谐音笑话,和汉字的由来。快!!!!!!!!!
1:脑壳上放葫芦——顶呱呱(瓜瓜)
2:你盐吃的不少——净说闲(咸)话
3:藕丝炒韭菜——清清(青青)白白
4:捧着空盘子上寿——无理(礼)
5:婆媳俩守寡——没工(公)夫
6:七品县官没有轿——不(步)行
7:千年的石佛像——老实(石)人
8:下雨天出太阳——假情(晴)
9:秤砣下水——不服(浮)
10:灯芯做琴弦——不值一谈(弹)
歇后语,要谐音的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
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关于汉字的知识
一 历史;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传说中,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汉字,造字时天地震惊——“而天雨粟,鬼夜哭”。从历史角度来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更可能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荀子·解蔽》中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有观点认为《周易》中的八卦对汉字形成有较大影响,但支持者甚少。
二 原始文字
文字发明前的口头知识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后来用特征图形来简化、取代图画。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种符号中,部分特征与甲骨文有较大类似之处。这一发现将原始汉字的形成过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几何符号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阶段的表现。
但是,商朝以后的汉字和这些几何符号是否一脉相承?这个问题还在争议中。许多学者提出,这些符号不一定是汉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绝对肯定是文字符号。
三 从象形到表意
泰山封山刻石,相传为李斯所书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发展过程,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这一时期的汉字称为古文字。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在已发现的4500多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
小篆解决了各国文字间出现大量异体字的情况,“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文字的统一有力促进了民族间文化传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中国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文字史所罕见。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演变。初期汉字系统的字数不足,大量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但事物众多,不可能都用单一汉字表示,且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本身的学习困难,汉语逐步从单字表意演变为词语表意为主导。
四 造字及组成
在秦始皇统一汉字后,汉字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很多新造的字不断出现:
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但因“随”字的“辶”有不稳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为国号。
唐朝时,武则天根据“日月当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为她的名字。
五代刘岩取“飞龙在天”之意创了自己名字内的“龑”字。
在近代,由於大量西方知识的涌入,也造了许多字。例如随着“Beer”传入中国,如何用汉字表达是一个问题,最初译为皮酒,后觉不妥,於1910年左右创造了“啤”字——译为“啤酒”。为了表示英制的单位,还造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仑)、瓩(千瓦)、呎(英尺)等。不过这些多音节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陆地区已不再使用,但台湾等地仍可见到。
目前由於信息化及用字的规范,汉字已经不再任意增加新字。唯一的例外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种元素,如“氦”、“氯”、“氡”、“锗”、“铬”、“铀”等。这种造字方法还在一直沿用,用于新元素的命名。化学元素的造字规律详见元素。
六书是汉字构成的分析,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但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的汉字构造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惟要注意的是,“六书”是对汉字产生的整理及分类,并不是造字的法则。
五 现代汉字形成
小篆笔画以曲线为主,后来逐步变得直线特征较多、更容易书写。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代以后,汉字的书写方式逐步从木简和竹简,发展到到在帛、纸上的毛笔书写。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迅速出现,不仅满足了公文和日常需要,还形成了浓郁东方特色的书法艺术。古代印刷术发明后,出现了用于印刷的新字形宋体,在现代又陆续出现了黑体、仿宋等字形。
六 汉字的语文知识
“永”字八法[编辑]
字形
汉字是一种方块字,每个字占据同样的空间。汉字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体字由基础部件组合构成,占了汉字的90%以上。合体字的常见组合方式有:上下结构,如“笔”、“尘”;左右结构,如“搞”、“刘”;半包围结构,如“同”、“趋”;全包围结构,如“团”;复合结构,如“赢”、“斑”等。汉字的基础部件包括独体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
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是笔画。
书写汉字时,笔画的走向和出现的先后次序,即“笔顺”,是比较固定的。基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内,先外后内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不同书写体汉字的笔顺可能有所差异。
七 读音
汉字是多种方言的共同书写体系,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中国现今以普通话作为标准读音,普通话的音节由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及声调确定,实际用到1300多个音节。由于汉字数目庞大,因而存在明显的同音字现象;同时还存在同一个汉字具有多种发音的情形,称为多音字。这一情况在不同方言中有一定差别,但在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
汉字虽然以表意为主,但并非不存在表音成分,最常见的是人名、地名,其次就是外来词的音译,比如沙发。此外,还有部分原有的表音词,如“救火”、(一命)“呜呼”。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一定表意成分,特别是国内的人名、地名。而即使是国外的人名、地名,也存在某些表意的低限,比如“Bush”绝不能音译成“不”。
由于汉字自汉朝到20世纪似乎没有经过多少变化,汉字没有直接表现汉语发音的变化。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才能推测它们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发音。
有学者认为,汉朝之前,一个汉字可以代表两个音节,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详见上古汉语。
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之分,往往一个字有很多读法。
在朝鲜语中则大致为一字一音,没有训读。
受日本影响,其他汉字使用国后来也使用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仑)、瓩(千瓦)等。但是在大陆地区由于官方废除已基本不使用,台湾偶尔还在使用,一般人也明暸其意思。
八 注音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和直注法。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许慎的说文解字就采用这种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读若准”。 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如“女为说己者容”中,使用“说者曰悦”来进行注音。
以上两种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过於冷僻,这就难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袜音韈”等。
魏晋时期发展出了反切法,据传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响。汉字的发音可以通过反切法进行标注,即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拼来注音,使得所有汉字发音都有可能组合出来。如“练,朗甸切”,即“练”的发音是“朗”的声母与“甸”的韵母及声调所拼成。
近代以来,又发展出了汉字形式的注音符号(俗称ㄅㄆㄇㄈ)以及很多拉丁字母注音方法。注音符号仍是台湾教学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国最为广泛使用的是汉语拼音。
由於汉字以本身表义为主,注音方面较为薄弱。这个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献,不至於产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世界一样,用字措辞太悬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断古代声韵的难度。例如“庞”从“龙”而得声,但今日北京话前者读“pang”,后者为“long”。如何解释这样的差异,就是音韵学所探讨的课题。
九 汉字与词语
汉字是汉语表形的最小单位,类似於英语的“字母”。但是,和“字母”不同,汉字同时也有表意成分,因此类似於“英语词组”中的单个“单词”。因此汉字是介於英语中“字母”和“单词”间的一个成分,对於这一点,从数量上也可以得出。
词语是汉语表意的最小单位,类比於英语的“词汇”和“词组”的总称。绝大多数汉字可以独立构成词语,比如“我”,类比於英语中的单一字母构成的词汇,比如“I”。大多数词语都是由两个以上的汉字构成的,不过,和英语中“词汇”和“字母”的关系不同,词语的意思往往和其中各个汉字独立构成词语时的意思有相关性,因此相当程度上简化了记忆。
汉字的高效率,体现在几千个常用字,可以轻松组合出数十万词语,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准确掌握这数十万词语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一种负担。汉语常用词汇约为几万条,总词汇量约有百万条,虽然从数量上来说显得有些令人望而却步(英语四级不过4000个词汇),但由于大多数汉字构词法的表意性,要基本掌握并非遥不可及。因此,仅就词汇而言,其学习难度并不高;相比之下,掌握同样数量外文词汇的记忆强度则要大得多。
这种组词的高效率保证了汉字系统的稳定性,即词汇增加、语言发展而基础汉字基本不变。
十 汉字的数量
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日常所使用常所使用的汉字约为几千字。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简体与繁体的统计结果相差不大。
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总数有8万多(也有6万多的说法),其中多数为异体字和罕用字。绝大多数异体字和罕用字已自然消亡或被规范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尔出现。此外,继第一批简化字后,还有一批“二简字”,已被废除,但仍有少数字在社会上流行。
汉字数量的首次统计是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行的,共收录9353字。其后,南朝时顾野王所撰的《玉篇》据记载共收16917字,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大广益会玉篇》则据说有22726字。此后收字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类篇》,收字31319个;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韵》中收字53525个,曾经是收字最多的一部书。
另外有些字典收字也较多,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日本的《大汉和字典》收字48902个,另有附录1062个;台湾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个;《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20世纪已出版的字数最多的是《中华字海》,收字85000个。
在汉字计算机编码标准中,GB2312收录简体汉字6763个,GBK收录简体、繁体及日语、韩语汉字20912个,Big5收录繁体汉字13053个,而Unicode的中日朝统一汉字基本字集则收录汉字20902个,另有两个扩展区,总数高达七万字。
十一 汉字的影响
对其他文字的影响
汉字书写体系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源文字之一,在汉字的影响下,还产生过:
契丹文
女真文
西夏文
古壮字(方块壮字)
古白字(方块白字)
古布依字(方块布依字)
字喃
但它们都因各种原因而消亡,汉语中的女书,如今也无几人能识。日语的假名(仮名)、以及朝鲜语的谚文(
骂人谐音歇后语50条
谐音歇后语
音类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小苏他爹——老输(苏)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最不喜欢人只念到七!)
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
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
一斤面粉摊张饼--落后(烙厚)
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
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
一层布做的夹袄--反正都是理(里),(谁最有权穿这袄?)
一条腿的裤子--成了群(裙)
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
一辈子做寡妇--老手(守),(网上的“终身寡妇”都有
些谁?)
二十五两--半疯(封)
二三四五--缺衣(一)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衣(一)少食
二两棉花四张弓--细谈(弹)
二姑娘梳头--不必(蓖)
十二个时辰占三个字--身(申)子虚(戌)
十八岁的宫娥--正享福(想夫)
十文钱掉了一文--久闻(九文)
十五的月光--大量(亮)
十月里的桑叶--谁来睬(采)你,(对付硝烟诱饵的最好办法)
八十岁的老太打哈欠--一望无涯(牙)
八月的核桃--挤满了人(仁)
八百个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
九月初八问重阳--不久(九)
刀子切元宵--不愿(圆)
三九天穿单衣--威(畏)风
三十年的纺织娘--老油(蚰)嘴,(评评粘网的老蚰蚰如何?)
三个钱买个牛肚子--尽吵(草),(这牛屎铺里肚子不好
的大有人在)
三个菩萨堂--妙妙妙(庙庙庙)
三尺长的--搭不上言(檐),(对许多话题深有此感)
三毛加一毛--时髦(四毛)
三月的杨柳--分外青(亲)
三更半夜出世--害(亥时)人
大车拉煎饼--贪(摊)的多
大麦掉在乱麻里--忙(芒)无头绪
土地堂里填窟窿--不妙(补庙)
土地爷坐秤盘--志诚(自称)
土地爷坐班房--劳(牢)神了
土地爷洗脸--失(湿)面子
土地爷掉井--劳(捞)不起大驾
土地老爷的内脏--实(石)心实(石)肠
土地老爷穿素--白跑(袍)
土杏儿--苦孩(核)子
土蚕钻进花生壳--假充好人(仁)
下雨天不打伞--吝啬(淋湿)
下雨天出太阳--假情(晴)
下雨天不戴帽--临(淋)到头上
丈二宽的褂子--大摇(腰)大摆
上鸡窝摔筋头--笨(奔)蛋
山上滚石头--实(石)打实(石)
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
山西的胡桃--瞒人(满仁)
山沟里敲鼓--回想(响)
千年的枯庙--没声(僧),(据说这里观庙的多,念经的少?)
门神里卷灶神--话(画)里有话(画)
门神老爷吃甘蔗--指教(纸嚼)
马背上打掌子--离题(蹄)太远
弓起腰杆淋大雨--背时(湿)
小豆做干饭--总闷(焖)着
小和尚头上拍苍蝇--正大(打)光明,(这网上需要提倡
这种打法)
小炉灶翻身--倒霉(煤)
小炉匠戴眼镜--找咱(碴),(这网上不少专业近视小炉匠)
小姑娘梳头--自便(辫),(这好象是网规的最好注解!)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小碗吃饭--靠天(添)
飞机上挂暖瓶--高水平(瓶),(尤其是一些诗作)
飞机上吹喇叭--空想(响)
飞机上放鞭炮--想(响)得高
谐音笑话:一个乡里开会,由于谐音,村长说:“兔子们,虾米们,不要浆瓜,咸菜太贵了。”(同志们,乡民们,不要讲话,现在开会了。)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浆瓜。”(现在请乡长讲话。)乡长说:“兔子们,虾米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同志们,乡民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用大碗吧)坛子里喂猪----一个一个地来
坛子里养王八--包活不包长
坛子里养乌龟---越养越小
坛子里掷骰子--没跑
坛子里种豆子--扎不下根
坛子里抓辣豆瓣--辣手
坛子里捉乌龟--手到擒来
昙花开放----一时现
谈心不点灯--说黑话
檀木雕的菩萨---灵是不灵,稳却稳当
檀木做的油尖---挨打
汤罐里煮鸭---突出一张嘴
唐伯虎进宁王府--装疯卖傻
唐伯虎追秋香--千方百计
唐三藏的徒弟---三个
唐三藏读佛经--出口成章
唐三藏过火焰山--没咒念
唐三藏过平顶山---凶多吉少
唐三藏念紧箍咒---猴头受罪
唐三藏取经---全靠孙猴子
唐三藏撞见牛毛王--舌头短截
唐僧念书----一本正经
唐僧取经----一心一意
唐僧相信白骨精--人妖不分
唐山的火车---倒煤(霉)
堂屋里打酒厨房卖--便宜不出外
堂屋里挂粪桶--臭名在外
堂屋里挂兽皮--不象话(画)
棠梨不叫棠梨--杜梨(肚里)
塘里的浮萍---生根不落地
塘里的泥鳅---翻不了大浪
塘里无鱼---虾子贵
塘里行船---无出路
糖面做娃娃--适甜人儿
糖捏的人-----吹就化
螳螂挡车逞霸道---没有好下场
螳螂挡车---自不量力
螳螂肚子蛤蟆嘴--瞧你的榜样
螳螂落油锅---全身都酥(酸)
螳螂扑蝉---不计后患
躺着说话--不怕腰疼
烫了屁股的猴子--急红了眼
烫手的粥盆--扔了心痛,不扔手痛
桃柴进山--多佘
桃着扁担进门--横祸(货)
人物的谐音歇后语
骂人谐音歇后语50条,详细介绍如下:
一、歇后语例举:
1、护国寺买骆驼——没那个事(市)。花椒掉进大米里——麻烦(饭)了。苍蝇飞进牛眼里——找累(泪)吃。豆渣贴门神——不沾(粘)。豆箕柴着火——着急(箕)。豆腐干煮肉——有份数(荤素)。豆腐乳做菜——哪还用言(盐)。两口子锄地——不顾(雇)人。两手捧寿桃——有理(礼)。
2、两把号吹成一个调——想(响)到一块来了。旱魅拜夜叉——尽(精)见鬼。园外竹笋——外甥(生)。男人不打老婆——好福气(夫妻)。秀才做诗——有两手(首)。秃子脱帽子——头名(明)。何家姑娘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肚子里撑船——内行(航)。龟盖量米——什么声(升)。饭锅里冒烟——迷(米)糊了。床底下点蚊香——没下文(蚊)。
二、歇后语简介:
1、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2、汉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有趣的谐音让生活中增添不少的乐趣,有哪些?下面是我带来的有关人物的谐音歇后语汇集,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物的谐音歇后语 11、小苏他爹——老输(苏)
2、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3、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4、空中布袋——装疯。(装风)。
5、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
6、老太婆上鸡窝——笨蛋。(奔蛋)。
7、卖草帽的丢扁担——留神。(留绳)。
8、哥哥不在家——少来。(嫂来)。
9、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10、雨打黄梅头——倒霉。(倒梅)。
11、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12、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13、矮子过渡——安心。(淹心)。
14、马店买猪——没那事。(没那市)。
15、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16、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17、公共厕所仍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18、反穿皮袄——装佯。(装羊)。
19、孔夫子搬家——净是输。(净是书)。
20、孕妇走独木桥——铤而走险。(挺而走险)。
21、外婆了儿子——无救。(无舅)。
22、老公拍扇——凄凉。(妻凉)。
23、秀才的毛巾——包输。(包书)。
24、乌龟爬门槛——但看此一番。(但看此一翻)。
25、针尖尚挑毛巾——不足为奇。(不足为旗)。
26、钝刀破竹——想不开。(响不开)。
27、磕瓜子磕出臭虫——什麼人都有。(什麼仁都有)。
28、灯草拐杖——做不了主。(做不了拄)。
29、盐店里谈天——闲得没事做。(咸得没事做)。
30、张天师过海不用船——自有法度。(自有法渡)。
31、隔窗吹喇叭——名声在外。(鸣声在外)。
32、龙王爷搬家——厉害。(离海)。
33、老九的兄弟——老实。(老十)。
34、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人)。
35、王八中解元——规矩。(龟举)。
36、六月裏戴手套——保守。(保手)。
37、生花生——非吵不可。(非炒不可)。
38、皮匠不带锥子——真行。(针行)。
39、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40、和尚的房子——庙。(妙)。
41、河边洗黄莲——何苦。(河苦)。
42、盲人戴眼镜——假聪明。(假充明)。
43、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飞飞)。
44、猴子学走路——假惺惺。(假猩猩)。
45、精装茅台——好久。(好酒)。
46、蜘蛛拉网——自私。(自丝)。
47、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
48、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49、打破沙锅——问到底。(纹到底)。
50、西瓜地裏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圆)。
51、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归正。(改鞋归正)。
52、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一袋)。
53、碗底的豆子——历历在目。(粒粒在目)。
54、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存心不量)。
55、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只有一锯)。
56、砖窑裏失火——谣言。(窑烟)。
57、灯盏无油——枉费心。(枉费芯)。
58、钟馗嫁妹——鬼混。(鬼婚)。
59、粪船过江——装。(装屎)。
60、黏窝窝掺黄莲——一年一年的苦。(一黏一黏的苦)。
61、药铺裏开抽屉——找玩。(找丸)。
62、癞虾蟆跳水井——不懂。(噗咚)。
63、唱戏的骑马——不行。(步行)。
64、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65、吃饺子不吃馅——调皮。(挑皮)。
66、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67、打灯笼搬石头——照办。(照搬)。
68、大水冲走土地庙——留神。(流神)。
69、耕地裏甩鞭子——吹牛。(催牛)。
70、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辈。(小人之背)。
71、航空兵翻觔斗——颠倒是非。(颠倒试飞)。
72、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73、老和尚住山洞——没事。(没寺)。
74、货轮出了海——外行。(外航)。
75、火烧旗杆————长叹。(长炭)。
76、黄鼠狼钻鸡笼——投机。(偷鸡)。
77、酱缸裏泡石头——一言难尽。(一盐难进)。
78、井裏放爆竹——有原因。(有圆音)。
79、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不见蛋)。
80、屁股吃人参——候补。(后补)。
81、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皮太后)。
82、千年的石佛像——老实人。(老石人)。
83、牵著羊进照相馆——出洋相。(出羊相)。
84、墙上栽菜————无缘。(无园)。
85、扇著扇子说话——疯言疯语。(风言风语)。
86、十两纹银————一定。(一锭)。
87、守著厕所睡觉——离不远。(离屎不远)。
88、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89、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90、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人物的谐音歇后语 21、染房的`姑娘不穿白鞋——自然(自染)
2、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3、马店买猪——没那事(没那市)
4、外婆了儿子——无救(无舅)
5、哥哥不在家——少来(嫂来)
6、小苏他爹——老输(苏)
7、雨打黄梅头——倒霉(倒梅)
8、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9、老太婆上鸡窝——笨蛋(奔蛋)
10、孔夫子搬家——净是输(净是书)
11、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12、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13、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
14、反穿皮袄——装佯(装羊)
15、精装茅台——好久(酒)
16、小炉灶翻身——倒霉(煤)
17、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18、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
19、十八个钱放两下——久闻久闻(九文九文)
20、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21、二十五两——半疯(封)
22、公共厕所仍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23、小和尚头上拍苍蝇——正大(打)光明
24、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25、孕妇走独木桥——铤而走险(挺而走险)
26、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27、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28、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29、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衣(一)少食
30、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
31、寺后有个洞——妙透了(庙透了)
32、十两纹银——一定(一锭)
33、矮子过渡——安心(淹心)
34、后边扎小辫——违法乱纪(尾发乱系)
35、小豆做干饭——总闷(焖)着
36、一斤面粉摊张饼——落后(烙厚)
37、马店买猪——没那事(没那市)
38、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39、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40、一辈子做寡妇——老手(守)
41、弓起腰杆淋大雨——背时(湿)
42、矮子过渡——安心(淹心)
43、一层布做的夹袄——反正都是理(里)
44、小炉匠戴眼镜——找咱(碴)
45、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46、一条腿的裤子——成了群(裙)
47、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48、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
49、?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
50、卖草帽的丢扁担——留神(留绳)
51、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
52、空中布袋——装疯(装风)
53、山西的胡桃——瞒人(满仁)
54、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55、小姑娘梳头——自便(辫)
56、炉子翻身——倒楣(倒煤)
57、饭锅冒烟——迷糊了(米糊了)
58、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
59、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60、二姑娘梳头——不必(蓖)
61、二胡琴——扯扯谈谈(弹弹)
62、十二个时辰占三个字——身(申)子虚(戌)
63、十八岁的宫娥——正享福(想夫)
64、十文钱掉了一文——久闻(九文)
65、十五的月光——大量(亮)
66、十月里的桑叶——谁来睬(采)你
67、八十岁的老太打哈欠——一望无涯(牙)
68、八月的’核桃——挤满了人(仁)
69、八百个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
70、刀子切元宵——不愿(圆)
71、三九天穿单衣——威(畏)风
72、三十年的纺织娘——老油(蚰)嘴
73、三个钱买个牛肚子——尽吵(草)
74、三个菩萨堂——妙妙妙(庙庙庙)
75、三尺长的——搭不上言(檐)
76、三毛加一毛——时髦(四毛)
77、三月的杨柳——分外青(亲)
78、三更半夜出世——害(亥时)人
79、大车拉煎饼——贪(摊)的多
80、大麦掉在乱麻里——忙(芒)无头绪
81、土地堂里填窟窿——不妙(补庙)
82、土地爷坐秤盘——志诚(自称)
83、土地爷坐班房——劳(牢)神了
84、土地爷洗脸——失(湿)面子
85、土地爷掉井——劳(捞)不起大驾
86、?土地老爷的内脏——实(石)心实(石)肠
87、土地老爷穿素——白跑(袍)
88、土杏儿——苦孩(核)子
89、土蚕钻进花生壳——假充好人(仁)
90、下雨天不打伞——吝啬(淋湿)
91、下雨天出太阳——假情(晴)
92、?下雨天不戴帽——临(淋)到头上
93、丈二宽的褂子——大摇(腰)大摆
94、上鸡窝摔筋头——笨(奔)蛋
95、山上滚石头——实(石)打实(石)
96、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
97、山西的胡桃——瞒人(满仁)
98、山沟里敲鼓——回想(响)
99、千年的枯庙——没声(僧)
100、反穿皮袄——装佯(装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