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
志在四方的成语解释大全-志在四方的成语解释
tamoadmin 2024-10-17 人已围观
简介“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是:男儿应有远大志向,不局限于一地。“志在四方”指有远大志向,不局限于一地(四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泛指天下)。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含褒义。出处:(晋公子重耳)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成语寓意由该则成语故事可以看出,晋公子
“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是:男儿应有远大志向,不局限于一地。
“志在四方”指有远大志向,不局限于一地(四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泛指天下)。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含褒义。
出处:(晋公子重耳)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成语寓意
由该则成语故事可以看出,晋公子重耳之所以能够在出亡十九年以后,得以归国重掌政权,与其夫人齐姜的提醒、督促具有直接关系。齐姜识大体、明大义、有抱负、有远见、有魄力的可贵品德也颇为后人称道。历史也为她留下了“齐姜助夫成霸业”的美名,这也是名实相符的。
该成语故事也留下了“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古训。数千年来,这句古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发愤立志,为实现理想而奋斗。时至今日,它已经不单单是中华民族的古训,更是有志青年的一种美德。
志在四方的典故
四方之志 志:志向。指远大的志向。亦作“志在四方”。
四海为家 原指帝王占有全国。后指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指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
出处:《汉书·高帝记》:“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
志在四方 四方:天下。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五回:“妾闻‘男子志在四方’。君壮年不出图仕,乃区区守妻子坐困乎?”
志在四海 犹志在四方。
出处:北周·庾信《燕射歌辞·角调曲一》:“志在四海而尚恭俭,心包宇宙而无骄盈。”
男儿志在四方是什么意思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志在四方的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志在四方的典故 篇1志在四方
注音zhì zài sì fāng
解释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出处《孔丛子》
简介志在四方,即指有远大的志向。出处:“志在四方”由“四方之志”衍变而来。“四方之志”出自秦朝孔鲋编撰的《孔丛子》(记述孔子及其后代言行的一部书)。
近义词志在千里
成语举例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能拘泥在一点小小的利益上,要勇敢的去开拓自己的未来。
志在四方的典故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志在四方的典故 篇2春秋时期,晋献公在宠妾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也被迫分别逃亡到狄国和梁国。后来,晋献公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担心重耳会回来争夺王位,便派人去追杀重耳。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自己的女儿齐姜嫁给了重耳,送给他20辆四匹马拉的车,并且在各方面都很照顾他。重耳在齐国一住7年,日子过得十分舒服,不想回国了。他的随从子犯、赵衰等人对于重耳如此胸无大志很是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不久,齐桓公了,齐孝公做了齐国的国君。子犯、赵衰、狐偃等觉得齐孝公不是一个贤能之人,不会有什么作为,于是便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不料,正巧齐姜的一个小丫鬟在树上采桑叶,把他们说的话全听去了,小丫鬟立即把这件事告诉了齐姜。齐姜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害怕这丫鬟泄露了秘密,就把丫鬟杀了,然后对重耳说:“公子,知道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不惜走遍天涯海角,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那个听到你部下秘密商议的丫鬟,我已把她杀掉灭口了。”重耳听了很惊讶,说:“可是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
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便不再劝他了,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把重耳灌醉后,送出了齐国。后来,重耳在62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形容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愿意到遥远的地方做一番伟大的事业。
志向高远与否,使人们的性格和行为产生很大的不同。有的人天生没有志向,有的人志向卑微,有的人志向高远,他们进步和成功的程度和他们志向的大小是相称的。“大丈夫四海为家”、“好男儿志在四方”,都说明了人们对于志向的一种追求。不要蜗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做一只井底的青蛙,而应该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去关注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立场去看待世间的万物,以一种更广阔的胸怀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形容追求梦想的成语
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是指男子汉应该拥有远大的志向,不拘泥于一地,而是要到四面八方去发展、建功立业。“男儿志在四方”通常用来鼓励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满足于狭小的空间或现有的成就,而是要勇往直前,拓展更广阔的天地。这个成语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不断探索的精神。志在四方(拼音:zhìzàisìfā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志在四方”指有远大志向,不局限于一地(四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泛指天下)。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含褒义。
形容追求梦想的成语有志在四方、青云之志、登高望远、鸿鹄之志。
1、志在四方。
基本解释:
四方:天下。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五回:“妾闻‘男子志在四方’。君壮年不出图仕,乃区区守妻子坐困乎?”
造句:
(1)我们年青人,志在四方,四个现代化,哪儿不需要人哪,去吧,我决不扯你的后腿。
(2)至于未来的职业,潘正国倒没有要求,“看他自己选吧,好男儿志在四方。”
(3)我喜欢从这个海域到另一个海域航行,无论有多少艰难和寂寞。我相信好男儿志在四方。
2、青云之志。
基本解释:
指远大的志向。
出处:
唐王勃《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造句:
(1)你空有青云之志,却不肯努力求学,如何能够实现呢?
(2)他,一个贫穷地区的农村青年,却立下了青云之志,非要完成高等学府的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3)那些鼠目寸光的人,怎么能了解我的青云之志?
3、登高望远。
基本解释:
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
出处:
《荀子·劝学》:“我尝跂高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造句:
(1)爬上山顶,登高望远,只见群山连绵,此起彼伏,美景尽收眼前。
(2)九月九,重阳节,登高望远喝小酒。九月九,吃花糕,赏菊品茗会老友。九月九,重阳日,健康开怀人长久。祝您身如不老松,心似老顽童,重阳快乐。
(3)青青茱萸,悠悠我心,暂折一枝表情意;登高望远,一览无余,绵绵群峰福祉聚;九九重阳,久久祝福,金菊绽放送惊喜。愿你好运连连,快乐至极!
4、鸿鹄之志。
基本解释:
比喻远大的志向。
出处: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造句:
(1)纵览古今创伟业做大事的人,无不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高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人。
(2)有骥骜之气,有鸿鹄之志,居高声自远,敢领神州医疗先河。
(3)张剑人不甘于现状,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